——来自内江市扶贫基金会“栋梁工程”解困助学工作的报告 二十一世纪初,四川省扶贫基金会向全国发起设立“栋梁工程”,以品学兼优、家境贫寒的高校学生为援助对象,以“援助明日栋梁,培养民族精英”的理念,为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造就栋梁之才,通过这项社会公益活动,汇聚社会爱心力量,帮助困难大学生圆梦大学,帮助困难中小学生不致辍学,继续完成学业。 内江市扶贫基金会从2007年5月开始,以省扶贫基金会批复设立的内江市“栋梁工程”扶贫助学管理办公室为工作载体,经过16年多的持续推动和不懈努力,“栋梁工程”已成为内江专门解决家庭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的一项利国利民的公益慈善品牌。 把“绝不能让贫穷阻断孩子们的求学路”的观念,深深植入“栋梁工程”解困助学的行动之中,是市扶贫基金会系统从事“栋梁工程”工作同仁们的共同愿望。目前全市系统的40余人中,虽然80%以上都是党政机关退休的老同志,但是他们资历丰富,人脉资源广,社会口碑好。市扶贫基金会的5位会长、副会长均是工龄40年以上的县级以上干部退休,他们热心公益事业,天天坚持上班,不计工作报酬,有的从事这项公益工作达12年之久,展现出他们退休不退志,兢兢业业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风貌。 自2007年以来,全市扶贫基金会系统一批接一批的老同志牢记公益初心使命,在“栋梁工程”14个承办联系单位的大力支持下,以“栋梁工程”解困助学项目为平台,竭力通过常态化开展的扶贫日募集、驻外商会募集、基金会联络(工作)站募集、爱心单位、爱心人士捐赠、上级基金会拨款资助、文艺演出募捐、书画拍卖募捐等方式和渠道,千方百计地向全社会募集善款,在16年的时间里,内江全市共募集“栋梁工程”解困助学资金达13037万元,资助困难大学生35631名,资助困难中小学生33504名,其中2023年募集1285万元,资助困难大学生2946名,资助中小学生4508名。 因为致力于公益慈善事业无私奉献爱心,因为资助困难学生成绩突出,市扶贫基金会、市栋梁工程办多次被市委、市政府表扬,多次被省扶贫基金会评为工作先进单位,2021年还获得了全省只有4个市荣获的“社会扶贫突出贡献奖”。 翻阅历年来内江“栋梁工程”捐助名单,不仅有各级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还有最普通的工薪阶层职工,更有一些不愿留名的老党员和社会爱心人士。据统计,2023年市本级194个单位就有15.3万名干部职工参与“职工5元捐”,捐资共76.5万余元。 为表扬先进,持续推动“栋梁工程”,2022年10月,市委办、市政府办发出内委办〔2022〕79号文件,并召开规模空前的表扬大会,通报表扬了全市“栋梁工程”解困助学爱心先进单位18个,爱心先进个人14名,工作先进单位32个,工作先进个人85名。这些“爱心捐助情暖人心”的典型代表,就是“心系乡村振兴,情暖寒门学子”的爱心传递模范,他们的善心善念善行给人们留下了许多令人难忘的感人瞬间。——年逾七旬的原威远县教育局退休干部李津洲,2017年便被市委、市政府“两办”表彰为“栋梁工程”解困助学爱心先进个人。他倾其多年积蓄的10万元,设立了“金舟”助学金,并号召其子女参与,年年开展爱心资助,现已资助困难大学生40余名,资助善款30多万元。——昆明市四川内江商会会长邱礼新,多年来不仅个人带头向内江“栋梁工程”捐赠近40万元,还组织发动商会会员积极奉献爱心,捐助近300万元支持家乡乡村振兴项目建设。——文军是市中区肥管站的一名普通工人,其家庭条件并不优越,但一直支持解困助学工作,他甚至将自己儿子在武警部队牺牲后领取的抚恤金中,拿出两万元支持家庭困难学生上大学,并要求为他保密不做宣传,令人敬佩。——现年73岁的肖和联,是第十、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她曾担任分管教育工作的副市长,在位时心系寒门学子,退休后仍不忘爱心帮扶,她通过“栋梁工程”或直接捐助困难学生20多万元,不愧是贫困学生心目中的“肖二姐”。 正是这些来自各条战线、各个阶层的慈善爱心人士无私的捐赠和奉献,才使“仁慈而善良”的慈善精神在“甜城”内江的大地上,谱写出一曲曲“清风吹遍千万家,慈善温暖你我他”的政通人和的赞歌。 经过“栋梁工程”春风化雨润万物的赋能,这些“内江慈善人”的榜样力量,一定会催生全域“内江人慈善”的氛围成为现实。 助学金是物质上的关怀,更是对贫困学生的精神家园的爱心守护。在新时代的公益事业中,慈善爱心随时都可以从心出发,一切善款永远都不会迟到。让我们来听听几位受助者的心底之声。——罗**同学家住市中区箭道街,五年前收到西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的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喜悦里表现出更多是忧伤和无赖,因为生养他的家庭完全可以用“家徒四壁”来形容,家中3位亲人因患重病而产生的高昂的药费、医疗费和手术费足以压垮这个经济本就不宽裕的家。省扶贫基金会内江市分会会长熊有高得知情况后,及时召开办公会研究,决定伸出援手给予她最大力度的资助,持续四年解决了她上大学的全部学费,最后学校保送他就读了浙江大学研究生。受到栋梁工程助学恩泽的罗文涓同学2022年7月16日在写给市扶贫基金会的《感谢信》中十分坚定地确信,自己已将栋梁工程的助学善款和基金会领导的关怀“化为我在学海搏浪的动力,化为不怕苦难战胜一切的信心勇敢前行,化为感恩祖国的一股正能量,并将这股正能量传播出去,感染我身边的每一个人。”——陈*同学家住市中区全安镇天台村,因为他的爷爷患口腔癌,父亲患胃癌,多次的手术和化疗,不仅掏空了家中极少的积蓄,而且还欠债20多万元。作为残疾人的奶奶整天只有眼泪和惆怅,给她幼小的心灵蒙上了一层又一层的阴影。徘徊、失望、痛苦的她手握内江二中的高中录取通知书感到前途一片茫然。市扶贫基金会市中区联络组主任兰代明等了解其家庭实情后,给予了及时的经济救助,她说是:“点燃了我对人生新的渴望”。当高中毕业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陈艳同学再次陷入无钱上大学的困惑之际,兰代明主任一行再次踏进了他的家门,并当场表示资助陈艳上大学和其姐姐读研究生,直到毕业为止。饮水必思源,筑梦更感恩。陈*同学在市中区联络组组织的受助对象座谈会上深有感触的说:“我,我们,必将不忘初心,夙愿不改,用我们的实际行动让中华美德代代相传,将这感恩之心转化为实现中国梦的内在动力。”——缪**,是一位11年前受到市扶贫基金会资中县联络组资助的大学生。面对当时拮据的家庭生活环境,她觉得“自己是这个家的拖油瓶”,加之自己身患疾病,想要放弃学业并且放弃治病。但是她在基金会助学金的支持下,从资中县新桥镇“乡坝头”走出去的贫寒学子顺利完成了四川师范大学的学业,毕业后通过参加全省教师统一招考以笔试、面试均第一的成绩,回到自己的母校——资中县第一中学任教,实现了自己的教师梦。缪**是学业有成、事业有成的受助者,她坦言道:“资助之恩,当永生相报。我们生活在当今盛世,应当不忘初心,造福社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国家与社会对我们的爱和恩德。”2019年下半年开始,只有3年教龄的她,除了承担自身的工作和教学任务外,每周还要到车程近两小时的孟塘镇进行支教两天,上6节课,既使在新冠疫情期间也从未间断过。她觉得用自己之所学,尽最大可能地回馈社会,“自己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 从上述受助者的受助感触、感恩、感言中,我们便不难感受到,在内江栋梁工程解困助学中的每一笔爱心善款、每一项爱心接力,都是一道体现新时代人文关怀的和暖阳光。据对栋梁工程资助贫困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显示,这些贫困大学生毕业后就业率达到95%以上,资中县联络组跟踪211名受助者毕业后全部就业。市委原书记马波批示肯定:“这份调查,充分说明栋梁工程助推脱贫攻坚发挥了很大作用。请在实际工作中继续重视和支持社会扶贫事业发展。”这充分说明,栋梁工程已然成为寒门学子的希望工程,爱心人士的爱心工程,党委政府的德政工程。 在内江绝对贫困已经消除,相对贫困依然存在的现实环境下,栋梁工程解困助学工作确实任重而道远,可以形象地说,解困助学之路不是“短跑”而是“马拉松”。据目前撑握的情况,今后每年仍然有3000名左右的困难学生需要继续给予帮扶才能持续学业,圆梦大学。 承上启下内江栋梁工程解困助学工作,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内江未来的慈善公益领域里,解困助学的“栋梁工程”一定会让心中有善念的人们幸福、贡献慈善的人们快乐、得到慈爱的人们欢笑。